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中医药 > 中医药常识 > 中华医药
编号:10765486
切脉为何能诊病
http://www.100md.com 2004年4月1日 《当代健康报》 2004.04.01
     小王最近老是上火,口腔里长了溃疡,眼睛又胀又疼,家里人一个劲地催他去找个中医看看。到了医院,小王找了位老专家,经过望、闻、问、切之后,医生开了药方。看到小王对切脉非常感兴趣,老专家向小王大概介绍了一下切脉的有关知识。

    切脉是中医诊病的一种独特方法,是四诊中的重要环节。中医通过脉诊,既可搜集到病情资料,又可了解正气的强弱,还有助于预测病情是趋于好转或是趋向恶化。

    脉诊古有遍诊法、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,后世则以寸口诊法为主,并从脉的位、数、形、势分为二十八种脉象,以察知身体内部的病变。

    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关系十分密切,因此,脏腑气血发生病变,血脉运行受到影响,脉象就有变化,通过诊察脉象,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、性质、邪正盛衰及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。

    比如,感冒时,医生切脉轻取即得,重按稍减而不空,称为浮脉。中医形容它好像是木头漂在水面上一样,所谓浮脉如“水中漂木”。浮脉主表,在外感疾病的初期阶段也常见到,表示病变部位较浅。

    必须指出的是,脉与病的关系十分复杂,切脉也并非是神乎其神的。在一般情况下,脉症是相应的,如周学海所说:“有是病即有是脉”。但也有脉症不相应的特殊情况,故有“舍症从脉”或“舍脉从症”之提法,临床应用,应四诊和参,医生切脉后还应根据望诊、闻诊、问诊等对病人的病情作出综合判断,才能得到正确的诊断。有的医生说什么切脉后能“病家不开口,便知百病根”,这种说法是故弄玄虚,为了骗取病人的信任而已。早在《黄帝内经》中就对此提出批评:“诊病不问其始,忧患饮食之失节,起居之过度,或伤于毒,卒持寸口(指摸脉),何病能中?” (于桦), http://www.100md.com